劍指中國!美擬用「美墨加協定」級嚴規 定義產地

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在白宮羅斯福廳舉行的行政命令簽署儀式上,展示已簽署的行政命令。(歐新社) 高佳菁/核稿編輯 〔編譯陳成良/綜合報導〕在美國宣布將對「轉運商品」加徵40%關稅後,川普政府正準備在數週內推出更嚴格的「原產地規則」。儘管新規適用於所有國家,但《紐約時報》分析指出,其真實目標直指中國,預計將對試圖「洗產地」規避關稅的中企與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。 自川普關稅戰以來,大量中企透過在第三國進行最終組裝,將產品「洗」成非中國製造以規避關稅,而「原產地規則」正是為了精準界定並打擊此類行為。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奧爾森(Stephen Olson)表示:「這些貿易條款是明顯意在遏制中國的嘗試,中國會這樣看待它們。」 displayDFP('ad-PCIR1', 'pc'); 曾任職於歐巴馬政府的專家布塞特瑟(Brad Setser)表示,制定能有效界定「中國產品」的原產地規則,可能是川普關稅措施中,影響最長遠的變革。其嚴格程度可能比照《美墨加協定》,該協定要求汽車需有高達75%的北美零部件才能享受免稅。 然而,部分專家對此持保留態度。他們認為,在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能於秋季舉行峰會的背景下,華盛頓未必會制定過於嚴苛的規則。新加坡經濟學家基肖爾(Priyanka Kishore)分析,中國先前曾暫停出口稀土磁鐵,已展現其強大的貿易槓桿能力,這已讓川普政府意識到談判桌的另一邊是一個強大的對手。 這種政策上的搖擺不定,已讓積極與美國簽訂新協議的東南亞國家感到不安。馬來西亞副貿易部長劉鎮東便坦言:「人人都可以有雄心壯志,但當雄心遇到實際操作,我們只能拭目以待。」 與此同時,許多東南亞國家也在研究打擊本國境內僅作轉運的中國企業。但分析師質疑,美國海關是否有足夠能力,來有效識別經過多重轉手與輕度加工的貨物,其最終真實產地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a.subs_eDM { display: flex; justify-content: center; align-items: center; flex-wrap:wrap; padding: 25px; background-color:#d8f1f4; border-radius:5px; margin-bottom:30px; gap: 15px; } a.subs_eDM:hover { box-shadow: 1px 0px 5px rgba(0, 0, 0, 0.3); } a.subs_eDM > i { font-size:20px; font-style: normal; letter-spacing: 1px; 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 wavy #a00; -webkit-text-decoration: underline wavy #a00; margin-bottom:0; } a.subs_eDM > b { font-size:20px; letter-spacing: 1px; color:#fff; background-color:#2175f3; padding: 5px 15px 5px 8px; border-radius: 5px; } a.subs_eDM > p { font-size:20px; margin-bottom: 0 !important; margin-top:0; } 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